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 中心概况 | 教师证 | 编制招考 | 视频课堂 | 政策汇编 | 师资力量 | 学员风采 | 网上报名 | 联系我们
培训项目
教师编制招考培训
公务员考试培训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初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信息详情
2022下半年《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2/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菲儿把一颗小石头放进小鱼缸里,小石头很快就沉到了缸底。菲儿说:“小石头不想游泳了,想休息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菲儿思维的特点是(  )。

A.直觉性        B.自我中心       C.表面性    D.泛灵论

2.下列不宜作为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是(  )。

A.直接感知      B.实际操作       C.亲身体验    D.概念解释

3.下列幼儿行为表现中数概念发展水平最低的是(  )。

A.按数取物      B.给物说数       C.唱数        D.默数

4.有时一名幼儿哭会惹得周围的幼儿跟着一起哭,这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 )。

A.冲动性 B.易感染性 C.外露性 D.不稳定性

5.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出现最早、变化最缓慢的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6.在学前教育中进行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

A.发现学前教育规律 B.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

C.解释学前教育现象 D.构建学前教育理论

7.养儿防老、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等所体现的观念属于(  )。

A.工具主义儿童观                  B.科学主义儿童观

C.自然主义儿童观                  D.人文主义儿童观

8.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随时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指导策略。该老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标准化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缺锌会导致婴幼儿(  )。

A.食欲减退        B.夜盲症         C.佝偻病          D.肌无力

10.梅梅和芳芳在娃娃家玩,俊俊走过来说:“我想吃点东西”芳芳说:“我们正忙呢”俊俊说:“我来当爸爸炒点菜吧”芳芳看了看梅梅说:“好吧,你来吧”从俊俊的社会性发展来看,下列哪一选项最贴近他的最近发展区?(  )。

A.能够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伴

B.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成功加入游戏小组

C.在4~5名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进行合作性互动

D.能够在角色游戏中讨论装扮角色的行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简述经济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关系。(15分)

12.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15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13.试述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材料:

小班张老师观察发现,小明和甘甘上楼时都没有借助扶手,而是双脚交替上楼梯;下楼时小明扶着扶手双脚交替下楼梯,甘甘则没有借助扶手,每级台阶都是一只脚先下,另一只脚跟上慢慢下。

问题:

1)请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分析小班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特点。(10分)

2)分析两名幼儿表现的差异及可能原因。(10分)

15.材料:

几个幼儿正在玩游戏,他们把竹片连接起来,想让乒乓球从一头开始沿竹槽滚动,然后落在一定距离外的竹筒里。在游戏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球从竹片间掉落(见图1 ); 竹片连成的“桥”太陡,球怎么也落不到竹筒里(见图2)……他们通过不断努力,终于让球滚 到了竹筒里。

问题:

幼儿可以从上述活动中获得哪些经验?(12分)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8分)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16.中班下学期,陈老师发现,班上仍有一些幼儿会抢别人的玩具。他们的理由是“我喜欢这个玩具,我要玩”。请设计一个教育活动,解决上述问题,要求写岀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


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幼儿园)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泛灵论是指幼儿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跟人一样是有意识、有感情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在意志参与下有目的地进行的。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情感附加在动物或物体上。菲儿说:“小石头不想游泳了 ,想休息了”这表明菲儿认为小石头是有生命的,赋予其思想和情感,体现了菲儿思维的泛灵论特点。故本题选D。

A项,直觉性,是指幼儿直接凭借自己的感觉来认识事物,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事物。

B项,自我中心性,是指幼儿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C项,表面性,是指幼儿的思维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泛灵论)、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等特点。具体性——借助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形象性——依靠事物的形象进行思维;经验性——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思维;拟人性——把动物或物体当人来对待;表面性——思维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片面性——不能全面地看问题,未获得守恒概念;固定性——思维缺乏灵活性,常常“认死”;近视性——只考虑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思考事情的后果。

2.【答案】D。解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A、B、C三项属于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方式,不符合题意。

D项,概念解释是指教师利用讲解、讲述的方式向幼儿解释、说明科学知识和现象的方法。使用概念解释法时,教师会运用较多抽象的语言符号,这对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而概念解释不适宜作为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方式。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A项,按数取物,是指按照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一阶段的幼儿已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B项,给物说数,是指幼儿通过手的点数或默数的形式感知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的计数活动。

C项,唱数就是口头数数,是指口头上按顺序说出自然数。唱数是机械记忆的结果,是数概念发展的最低水平。这时幼儿并不理解数的实际含义。故本题选C。

D项,默数,是指幼儿凭借视觉把握物体的数量,用眼看实物,嘴里默默地数进行计数。幼儿计数时的动作发展为最初大声说出数词,然后小声说岀数词,最后不出声地默数。

4.【答案】B。解析:易感染性是指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容易受周围人情绪和情感的影响。题干中“一名幼儿哭会惹得周围的幼儿跟着一起哭”,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易感染性。故本题选B。

A项,情绪的冲动性是指幼儿的情绪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力量的支配。

C项,情绪的外露性是指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

D项,情绪的不稳定性是指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相互转换。

5.【答案】B。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出现最早而变化最为缓慢。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且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会保持相对稳定。故本题选B。

A项,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出生后头几年逐渐形成。

C项,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言语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或交往能力等。儿童岀生以后,就逐渐发展并表现各种能力。

D项,兴趣属于个性倾向性系统,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点拨: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即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

6.【答案】B。解析: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的最大特点是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7.【答案】A。解析:工具主义儿童观将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认为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 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将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该观点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种方法

B项,科学主义儿童观,学前教育理论中有科学儿童观一说,无科学主义儿童观。

C项,自然主义儿童观,其代表人物是卢梭。该观点认为儿童首先是人,但是儿童又不同于成人,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D项,人文主义儿童观,兴起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该观点反对“儿童是有罪的”,认为儿童应该是自由的,应该具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应该让儿童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

8.【答案】D。解析:按照评价的目的与评价进行的时间不同,幼儿园教育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做的评价,目的是了解教育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原来的工作方案或者状态,是一种“事中评价”。王老师随时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指导策略。这是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做的评价,体现的是形成性评价。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类型。解答这一题,考生需要把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核心特点,并加以区分。诊断性评价——教育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形成性评价——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及时调整教育活动方案或计划;终结性评价——教育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了解该阶段的教育成果。

9.【答案】A。解析:缺锌会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伤口愈合不良,食欲减退和贫血,甚至出现异食癖。故本题选A。

B项,夜盲症是指在暗环境下或夜晚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其是由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

C项,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影响,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的疾病。

D项,肌无力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后果,可能与遗传因素及感染有关。

10.【答案】C。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题干中俊俊通过主动询问和扮演一定角色的方式加入另两名幼儿的游戏,说明其已经达到“找到喜欢的玩伴”和“使用一定的策略成功加入游戏小组”的水平。在询问中,俊俊说“我来当爸爸炒点菜吧”,表明俊俊本身已具备角色行为。因此A、B、D三项属于俊俊的现有水平。从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来看,俊俊只是加 入了另两位幼儿的游戏,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分工、合作,也没有共同的目标。所以俊俊的游戏水平处于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需要幼儿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的。俊俊显然并没有到达这一水平。因此“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合作性互动”属于俊俊的最近发展区。综上所述,本题选C。

二、简答题

11.【参考答案】

经济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制约。

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财力与人力,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要,即家长送托子女的需要。在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学前儿童是在生活和劳动中接受教育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后才产生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需要。

(2 )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与手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对下一代提出的要求不同,学前教育的任务也就不同。学前教育的任务从最开始的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发展到如今的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的。经济的发展可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丰富和更新学前教育内容和手段提供了条件。

(3 )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不仅参与社会新一代人才的培养,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减轻家长养育幼小子女的负担,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直接保护和解放劳动力,从而为发展经济服务。

12.【参考答案】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幼儿期,幼儿的对话言语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和提出问题,而且能在对话中与人商议、讨论等。由于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幼儿需要独立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促进了独白言语的产生和发展。

(2 )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他们想到什么说什么,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连贯言语逐渐得到发展。6~7岁幼儿开始能把整个思想内容前后一贯地表述出来。

(3 )讲述的逻辑性提高。

3~6岁幼儿在独立讲述中,逻辑性水平逐渐提高。其主要表现为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4 )逐渐掌握语言表情技巧。

在专门的教育下,幼儿的表述逐渐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表达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 论述题

13.【参考答案】

合理安排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能使幼儿更加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园一日生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一日生活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更能使幼儿适应日常的活动,并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机械、刻板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活动中的实际反应做适当的调整。

(2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而自由活动可以为幼儿彰显个性、发挥潜能提供条件。因此保证幼儿每天都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活动时间,能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3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教师应事先考虑和计划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让幼儿知道下一活动的内容,并在每个活动结束时出示明确的信号。如教师可利用音乐作为环节转换的信号,让幼儿在听到音乐结束时,回到座位开始下一个活动,从而使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缓解混乱和时间浪费等现象。

(4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建立良好常规可以帮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规则,指导幼儿有秩序地参与集体活动,能有效缓解甚至避免打闹、争抢等不良行为。同时,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以使幼儿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 材料分析题

14.【参考答案】

(1)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先发展大肌肉动作,再发展小肌肉动作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喜欢从事跑、跳等体能活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其大肌肉动作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小明和甘甘在上下楼梯方面,都已经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双脚交替地上楼梯了。

②幼儿往往先掌握上楼梯的动作,后掌握下楼梯的动作。幼儿阶段是发展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够协调、灵活,其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们往往是在掌握上楼梯动作的基础上,才能慢慢学会下楼梯的动作。材料中小明和甘甘都能做到双脚交替上楼梯,但还不能双脚交替熟练地下楼梯,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③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岀,小班末期幼儿能做到双脚交替上下楼梯。但是由于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上下楼梯动作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下楼梯动作发展较慢。材料中,小明和甘甘在下楼梯时的不同表现,正体现了小班幼儿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2)材料中两名幼儿的差异表现在下楼梯方面,小明能够借助扶手双脚交替下楼梯,说明小明已经能够学会借助物体保持自己身体的平衡;甘甘则是一只脚、一只脚地慢慢下,说明甘甘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两名幼儿动作发展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生物因素对幼儿的动作发展具有影响。前庭发育水平低的幼儿下楼梯时会比上楼梯慢,下楼梯时甚至会很害怕,紧紧抓住扶手。因此,材料中小明和甘甘在下楼梯时均无法做到像上楼梯一样自如。此外,不同的幼儿生理成熟水平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动作发展特点。因此,小明和甘甘在下楼梯时具有不同的动作特点。

②家庭教育会导致幼儿下楼梯的方式不同。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可能是家长对于幼儿上下楼梯的锻炼意识不同,导致幼儿下楼梯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其次就是家长可能教育幼儿下楼梯的方式不同,例如有的家长教幼儿下楼梯时要抓好扶手注意安全,而有的家长则教幼儿下楼梯时要一级一级地慢慢下,这也会导致幼儿之间出现差异。材料中小明和甘甘下楼梯时釆用了不同的策略,正体现了这一点。

③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其下楼梯的方式不同。幼儿对于外界环境的认识会导致幼儿釆用不同的方式下楼梯。例如,材料中甘甘可能由于害怕,不敢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所以选择一级一级地下楼梯。

综上所述,材料中小明和甘甘上下楼梯的动作发展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主要来自生物因素、家庭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等方面。

15.【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幼儿有共同的游戏目的,在游戏过程中釆取了分工合作的形式,说明他们进行的是合作游戏。在此游戏中幼儿可获得如下经验:

(1)社会性方面的经验,如幼儿可以获得合作、协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因为在上述游戏中,抬竹片的幼儿需要进行交流、协商、合作,对竹片的间距、竹槽的坡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竹片与竹片之间连接紧密以及竹槽的坡度合适。

(2 )认知方面的经验,如幼儿可以获得对高低、远近等概念的认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因为在上述游戏中,幼儿需要把握好竹片的间距以及坡度,以解决球从竹片间掉落、“桥”太陡等问题。

(3 )身体动作方面的经验,如幼儿可以获得身体协调、控制等能力的发展。因为在上述游戏中,幼儿需要控制自己身体的动作,使自己的动作协调、稳定。这样才能保证竹槽的稳定,从而使球落在竹筒中。

(4 )幼儿可以获得坚持性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解决了困难,最终成功让球滚到了竹筒里,获得了坚持性的发展。

(5 )幼儿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从成功完成某件事情中获得。材料中的幼儿通过不断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游戏的成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可以从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五、活动设计题

16.【参考设计】

中班社会活动:一起玩真开心

活动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感受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2.知道争抢玩具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知道玩他人的玩具要征得他人的同意。

3.学会使用“请问”“可以吗”等礼貌词语,能轮流玩游戏或分享自己的玩具。

活动准备:

争抢玩具的视频、积木。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出示玩具,引发幼儿兴趣。

老师手上有一个小汽车,这是小兔宝宝在动物大会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得来的。小朋友们猜一猜小兔子是怎么拿到它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视频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2.活动展开。

(1)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视频,幼儿感知争抢玩具现象。

①教师播放小动物们争抢玩具的视频,幼儿观看。

②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提问,幼儿回答问题。

参考提问:视频中小动物们在争抢什么?你们认为它们这样做对不对?如果是你,你会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吗?

(2) 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具体做法。

①幼儿自由讨论与同伴一起游戏要注意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是怎么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呢? 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教师小结:在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文明礼貌、态度友好。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说“请问” “可以吗”,以征得别人的同意。当别人同意后要说“谢”。邀请同伴一起玩时可以说“大家一起玩呀”“好朋友要一起玩”。

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判断正误。

两名教师表演争抢玩具的行为,幼儿进行判断和评价,并示范正确做法。

两名教师表演分享玩具的行为,幼儿进行判断和评价。

(3) 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积木搭搭乐”的游戏。

①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注意事项。

将全班幼儿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积木,鼓励幼儿用积木搭建不同的主题,在搭建过程中同伴之间要相互帮助。

②幼儿开始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如果组内的积木不够了,我们要有礼貌地向其他组的小朋友借积木,借完要记得说‘谢谢’。其他小伙伴遇到困难了,我们应该帮助他,共同完成搭建游戏。

③游戏结束,请各组幼儿分享成果。

3.活动结束。

在今天的活动中,有的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搭积木,有的小朋友主动借积木给其他小朋友,大家在游戏中都玩得非常开心。同伴之间就应该以礼相待,相互帮助,懂得分享。

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家里教育引导幼儿分享玩具,不争抢玩具,并拍摄幼儿分享玩具的图片或视频发给教师。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欣赏。

关闭窗口
总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号鹏程国际A座12楼   电话:027-87564683
CopyRight © 2008-2024 www.tz-e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天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08087号-2